俗話說:「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。」愈是經濟不景氣,愈能顯示出傳統產業的重要性,臺灣今日已經沒有所謂的金飯碗,只有磚業及一技之長才能在這艱困的環境下生存,七年級生們也紛紛投入傳產,學得技能成為磚業的工作者。
小杜是七年級前段班的年輕人,現在是某帆布廠的帆布師傅,說起如何踏入這一行,他侃侃而談的表示,對唸書不感興趣的他國中畢業后便申請提前服役前往馬祖保衛,退伍后,由于學歷不稿加上重新適應社會,所以很難找到工作。
換了幾份工作后經由家人介紹下到現在的帆布廠實習,這一待就待上五年之久,帆布廠的工作內容很像黑手,從ABC基本的學習製作、裁量到外出接案幫客人測量、設計、組裝等,從學徒到師傅整整花了三年多的時間。
帆布廠的工作分內外,工廠內要先製作帆布及支架等,外面就是接案、服務及安裝,作這行的學歷不用太稿,只要個性樂觀、能吃苦及用心學習,保證能快快樂樂過一天。起初小杜很排斥這份工作,因為很累,但是在人情包袱下,漸漸地也能快樂工作,不知不覺薪資由學徒級升到磚業師傅級,心里也較欣慰。
這種工作沒有所謂的福利可言,更沒有所謂的週休二日,也不需要證照及教育訓練,因為每天都是訓練、都是一種挑戰,不懂的事很多。小杜表示:「過去的我常因為把帆布弄壞或是支架裝錯被念或罵,那段時間真是難熬,每天都不想去上班,但是媳婦熬成婆,我變成師傅了,換我帶人更能體會帶人的辛苦。」 帆布業是一種口碑事業,老闆建議他出外開帆布店,沒有所謂的搶不搶生意的問題,只有服務好不好的問題,工作五年多的小杜,有了一點小人脈及團隊,更開始積極存錢朝向每位帆布師傅的夢前進。
每個行業都有辛酸的一面,年紀輕輕的小杜,在人情包袱下接受并有夢想的往前邁進,從「不快樂」轉變到「快樂」,從「不情愿」到「甘之如飴」,只要用心及耐心,小學徒終究會成大師傅。
【文章來源 大學網/撰文 蔡舜賢】